为巩固现代汉语研究成果、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11月27日晚,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举办了“砺学“博士讲堂的第四讲——谈谈两类“V起来”话语标记及其研究方法,主讲人为国际学院江洪波博士。本次讲座在线上线下同时举行,由陈昱主持,众多高校教师与学生积极参加。


     

       讲座伊始,江老师就评注类“V起来”话语标记如何形成、其让转关联功能如何产生以及演变关系和动因三个方面展开论证。首先,江老师提到,“说、看、听”等这类“V起来”主要体现了主观评价功能,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随着对比和转折用法的经常化,已衍生出较强的让步转折功能,体现出较强的人际互动性。而后,江老师表示这一类具有时间指称的“V起来”由空间动作进一步语法化,主观性不断增强,同时他通过“看起来”为例生动阐释,论证有力。



       江老师由此得出,“从短语到话语标记的主观化”中,这类“V起来”逐渐转向言者视角,从表起始义虚化为表程序义为主。同时,时间指称的消失,使得“V起来”由描述客观时间转向描述说话人的心理时间,情态功能凸显。从句法形式角度出发,江老师表示,这类“V起来”由作谓语核心慢慢发生偏移而居于句首,大部分形式较短。在社会意义角度上,江老师指出,评注类“V起来”体现出对于听话人“面子”的关注。


     

    “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语用原则支配下的‘在线交谈’是语义演变最重要的动因,语用推理和推导义的‘固化’是语义演变最主要的机制”,江老师引用了沈家煊老师的观点,并谈及会话交际主要遵守“质的原则”和“量的原则”。随后,江老师表示思维类“V起来”也有类似用法与特点,并谈了谈 “起来”的语法化。


       最后江老师进行了总结,对于讲座伊始时提出的问题做出了回答。同学们积极提问,十分踊跃,现场思考氛围浓厚。此次讲座以严谨的论证、生动的实例提高了学术认知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国际中文教育发展。


编辑:田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