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院特邀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林晓珊教授与“welcome皇冠地址80、90理论宣讲团”、“浙江共青团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孙琳讲师分别开展题为“百年大党的伟大成就和伟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与“伟大的的抗美援朝精神”的系列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院党委书记陈青松主持,国际学院全体师生与会。
林晓珊教授从七一讲话的意义出发,阐述了学习七一精神的必要性。百年华诞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使得处在这一时间点上的七一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乃至在人类社会进步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林教授表示,七一讲话深刻阐明了党诞生的历史逻辑、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全面回顾了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高度评价了党的伟大历史贡献,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同时,讲话精辟概括了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特别是首次提出并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系统总结了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和实践启示,全面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的仿真原则和根本原则,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获得成功的根本所在,并深刻阐明了新征程的新问题。七一讲话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的行动纲领,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当属党史学习教育的必读经典。
对于七一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思想,林教授将它们概括为:一个主题、两个百年、三个改变、四个成就、五个宣告、八个词语、九个必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关注青年问题的重要性。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林教授以《觉醒年代》为例,揭露了年轻人接受马克思主义要经过学习实践的事实,同时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讲座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最后发出的号召为结。讲座最后,林教授呼吁当代青年要有政治热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之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辽宁丹东,与朝鲜隔江相望,是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最北端的起点。在丹东长大的孙琳老师结合自己幼时的经历,解释了自己对朝鲜深厚情感的由来。在丹东,朝鲜与祖国人民友好往来,语言互通。她强调,朝鲜一直都是我们祖国山河的友好近邻,双方一衣带水,拥有深厚的情谊。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孙琳老师用合唱的方式,带领同学们回忆了南北朝鲜的分裂、朝鲜战争的起源、生灵涂炭的战争场面以及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
提及抗美援朝精神,孙琳老师指出:“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核就是‘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五大精神。”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曾经涌现出许多义无反顾,用热血鲜血捍卫祖国边界的志愿军战士们,他们在重型装甲武器短缺,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仍旧坚守在战场第一线。孙老师用战士们忠诚革命、乐观向上、舍己为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抗美援朝中人性的光芒。之后,学生们跟随孙琳老师动情地朗读了抗美援朝精神中的五大精神内核,同时就抗美援朝精神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之间的联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国际学子将继续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将爱国、奉献、无畏的抗美援朝精神熔铸在自己的血液与灵魂里,在之后的人生中绽放光彩。
编辑:金梦唯